为切实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帮助各地结合村情实际,选择适宜有效的发展模式,梳理总结了全县范围内十种典型模式。
一、自然资源开发型
利用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者国家所有但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管的水库、塘库、山林、土地等自然资源,在明晰权、责、利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实现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泥龙镇青山社区整治改造社区5口病漏塘库,在保障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前提下,发包租赁给水产养殖户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显著提升废弃水域资源的经济效益,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元山镇插旗山村整治全村9口废弃塘库,发包租赁给合作社,建成水产养殖园200余亩,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万余元。
二、闲置资产盘活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校舍、办公阵地、厂房、库房等建(构)筑物设施,采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盘活,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西兴镇皇家山村及时将其余3个合并村的办公阵地、村小学、卫生室等资产盘活利用,转租给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建为办公阵地、仓库、加工车间,大力发展多种模式共存的农村合作经济和民营经济,既帮助村内经营主体破解投入难题,又稳步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此举,每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5万元。响滩镇龙角社区将闲置办公用房改造为集烘干、冷藏为一体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车间,自主经营发展本地特色小吃(黑豆干)和土猪腊肉制品,聘请网红主播进行线上线下销售。黑豆干风味独特、绿色健康,深受消费者喜爱。2021年春节期间,该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3.8万元。
三、资金项目运营型
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帮扶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资金池,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自主发展或入股参与农业产业经营项目,建设产业基地、加工厂房、养殖圈舍、冷链物流设施等固定资产,在确定好资产权属的基础上,与社会资本或龙头企业抱团发展、合作共赢,完善日常经营和利益分享机制,降低投资风险,壮大集体经济。笔山镇东庄村建成总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场,招引四川民乡泰新畜牧发展公司发展蛋鸡养殖,存栏蛋鸡4万羽,日产鲜鸡蛋3.5万枚,年产值400余万元。公司每年向村集体缴纳10万元固定租金,其中3万元用于向脱贫户分红,3万元用于向一般农户分红,已先后分红4次,脱贫户户均累计分红达1500余元。同时,养殖场常年吸纳本地闲置劳动力50余人就近务工,其中脱贫农户16人,年人均收入2万元。板庙镇大石社区整合利用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和中省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高标准建设李子产业园区140亩,产地冷链仓储库2200m³,依托本地龙头企业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开展合作经营。2021年该社区通过采摘体验、李子销售、冻库出租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1.96万元。灵山镇元柏社区整合帮扶单位和国家扶贫增收效益资金,引进业主合资成立元汇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年出栏生猪6000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业主占股66%,元柏社区占股34%,成为全县首家由集体持股的规模养殖场。养殖场每年出栏生猪6000头,按最低收购价(保底利润180元/头)计算,养殖场年利润可达108万元,集体每年可实现收入36.7万元。得胜镇丰收村将脱贫攻坚产业扶持周转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和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奖励资金整合打捆,借山地肉牛发展东风,建成2栋标准化养牛场、1座农副产品加工厂。村集体将养牛场和加工厂出租给经营主体发展牛肉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年收取租金9万元。
四、特色产业发展型
围绕全县“3+3”特色农业产业,盘活利用好已建成的茶叶、花椒等产业基地,村集体找准增收切入点,创新发展机制,通过管护产业基地收购原料、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拓展市场销售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十二梁镇龙尾社区自2013年以来共发展标准化茶叶基地1700亩,其中村集体流转管理700亩,采用集中投劳、统一管护、专业采摘、订单销售的模式管护经营茶园,鲜叶销售收入80%支付农户采茶务工费用,20%留作村集体经济收入。2022年一季度采摘春茶鲜叶收入22.86万元。泥龙镇青山社区共种植茶叶4000亩,采用“干部领管+借肥还茶+产地加工”的发展机制,由全村党员干部带头管护10亩茶园,引进业主建设茶叶加工厂,村集体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采购肥料,免费发放给茶农,销售鲜叶时,村集体提取一定比例管理服务费用(茶企和茶农各承担一半)。2022年一季度收购鲜叶5000余斤,预计全年可收购鲜叶1.2万斤,村集体可实现收入10万元。
五、土地整合经营型
村集体整合利用闲置土地、无耕种能力农户承包土地等土地资源,与承包农户协商由村集体代耕代种,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岳家镇河源村与在外务工农户签订闲置土地委托管理协议,闲置土地由村集体无偿管理使用,村集体负责复垦经营。该村整合利用在外务工农户110亩闲置土地,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种植黄蜀葵花,与村内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黄蜀葵花收购协议,村集体组织农户翻耕整理土地、播种、施肥、采收。黄蜀葵花收购价1.6元/公斤,村集体按0.6元/公斤向采收农户支付报酬,农户采摘鲜花日收入60-150元。2021年共采收黄蜀葵鲜花280吨,实现经营收入90万元,净利润12万余元。
六、农业生产服务型
围绕农村产业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实体,为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土垭镇大岭村村集体购置2台大型旋耕机,培训5名操作机手,组建农机专业社会化服务队,对外承揽撂荒地整治和旋耕服务。今年来,大岭村农机专业服务队协助驷马镇和临近县区开展土地整理社会化服务,累计翻耕土地2000余亩,营业收入近30万元,获利12万元,预计全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
七、农村生活服务型
统筹农村剩余劳动力,组建物业服务队伍,承接本辖区或周边场镇街道、学校、卫生院等单位(场所)的环卫、保卫、保洁等物业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大寨镇大寨社区凭借已建成的垃圾压缩站优势,统筹10名在家劳动力和公益性岗位,组建1支场镇专职保洁队伍,配备垃圾清运车和相应设施设备,与大寨小学、卫生院、信用社等单位签订保洁协议,向场镇在街居民、商场门市和农贸市场收取管理费用,全面负责大寨社区场镇的垃圾清扫、收集、运转工作,社区干部由环境卫生“治理员”转变为环境卫生质量“监督员”,场镇保洁质量显著提升。每年稳定增加服务收入5万余元。
八、乡村旅游融合型
依托已建成的旅游景区、观光景点、主题公园、休闲农庄等,村集体配套建设停车场、小吃摊位,开发骑行、游船等旅游业态,自营农家乐、棋牌室等,吃上“旅游饭”,壮大集体经济。驷马镇当先社区依托驷马水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牵头成立“平昌县山里水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人工湖青石板停车场、高速桥下生态停车场,建成自动收费门禁系统2套,收取游客停车管理服务费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成立4家村办合作社,探索“党支部+村办企业+民营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和传统民俗挖掘力度,不断完善景区内住宿、餐饮、游玩、购物等配套设施,向来访游客提供多维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12.5万元。
九、城市需求供给型
聚焦城市生活消费大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种植传统等优势,发展群众都支持、销售有保障、效益较稳定的集体经济增收项目。青云镇中包村与四川佳禾农业科技公司和“麦金地中央厨房”等公司签订保底销售协议(辣椒1.8元/斤保底收购,南瓜30亩保量回收),村集体负责组织群众连片规模、规范发展,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带动村内群众大力发展致富“菜篮子”,规模种植南瓜80亩、辣椒300亩。2022年,种植农户户均可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经济可实现收入8万元以上。
十、能人引领带动型
村“两委”班子成员自身经济发展能力较强,通过已成熟的产业发展项目,引领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参与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佛楼镇平乐村支部书记养殖黑山羊实现增收致富,掌握了养殖技术,打通了销售渠道。在当选村支部书记后,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现身说法、身体力行,出资成立平昌县杰卓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村集体、村干部和农民出资3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养殖规模500头的山羊养殖场。目前,存栏山羊240头,其中原种羊40头、黑山羊肉羊120头、本地杂交山羊肉羊80头。通过保底分红、“领羊送犊”、场内就业、种植饲草等方式与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2022年预计出栏肉羊100头、发展母羊150头,2023年起长期保持存栏母羊300头,年出栏肉羊500头以上,实现收入1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