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底6月初,长江水温回升,四大家鱼进入主要繁殖期。来自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的郜星晨登上监测船,在湖北宜都江段采集鱼卵。
这里所说的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统称。它们能占到我国淡水鱼类总资源量的80%。长江产区最高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鱼苗产量一年可达300多亿尾。但后来,产量逐年衰退,甚至曾降到不足1亿尾。
三峡水库从2011年开始尝试生态调度试验,在四大家鱼的繁殖期间调控流量,在长江中下游营造出“人造洪峰”。长江会出现水位升高、流量增大、透明度减小等变化,刺激以四大家鱼为代表的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
而鱼类产卵的具体需求经历了年复一年的摸索。郜星晨介绍,2019年之前,调度期间宜都江段四大家鱼总产卵规模约13亿粒,到2019年上涨到40亿粒,2021年增长到84亿粒,2022年已经达到89亿粒。这样的产卵规模已经相当于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在2023年,据三峡集团消息,三峡水库5月至7月开展的两次生态调度中,宜都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总产卵规模达310亿粒,四大家鱼产卵创纪录达147亿粒。我们和郜星晨一起,在现场见证了鱼卵的爆发。
小小一粒鱼卵,吸水膨胀,打开晶莹透明的卵膜,顺江水漂流,开启了长江上一尾鱼的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