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搭配植物种类。利用植物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差异,采用间、混、套作构成合理的复合群体,互补互利。如:“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深一浅”“一阴一阳”“一长一短”等。
“一高一矮”高秆与矮秆搭配,如玉米与关防风间套作;“一胖一瘦”肥大松散、枝叶茂盛呈水平发展与株形紧凑、枝叶纵向发展搭配,如关黄柏、龙牙憽木与知母、射干;“一深一浅”深根与浅根搭配,如半夏、平贝吸收表层营养,而黄芪、丹参吸收深层养分;“一阴一阳”喜阴与喜阳搭配,如玉米与北柴胡;“一长一短”生长期长短前后交错,如刺五加套种大豆或关防风。
二.合理田间配置。间、混、套作时,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植物生长发育要求,解决争光、争肥、争水矛盾,安排好密度和复合群体。
1. 有主副之分:主栽为主,在主栽药材增产或不减产情况下副栽增收。主栽株行距不变,副栽可多可少;主栽密度接近单作时密度,副栽密度小于单作,既协调同体间矛盾,又协调不同体间矛盾,减少个体间、群体间竞争。既通风透光良好,又提高叶面积指数。
2.矮要宽、高要窄:矮秆植物种植宽度至少要等于高秆植物的株高。
3.种植行向:种植药材高度差大则南北行向种植较好;高度差小则东西行向种植较好。
三.采用相应的田问管理措施。间作虽然合理安排田间结构,但争光、争水、争肥矛盾突出。须精耕细作,配方施肥、合理灌排,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等管理。(佳木斯市汤原县农业农村局 汤原县食用菌技术指导中心 许敬山 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