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控策略
重点抓好粮改经(豆)等种植结构调整地区、沿江(河)流域、湖区、库区、山区(半山区)及草原、林地和山区周边等害鼠栖息地治理,确保春季灭鼠保播种、秋季灭鼠保归仓,实现全年防控目标。针对农田重点发生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关键技术,推行“五统一”灭鼠组织模式,推进“毒饵站”隐蔽灭鼠技术,减少对鸟类和家禽的毒害。尤其要加强安全灭鼠技术指导,杜绝灭鼠过程中发生人畜中毒等安全事故。
二、主要技术措施
1.鼠情监测技术。一般采用鼠夹法(夹日(夜)法)监测。采取直线形布夹,按5×50米(或10×20米)布放,每次每公顷布100夹;农舍每户布夹2个,每次调查50户,合计每次布100夹。选用的鼠夹一般为中号夹,对于以小家鼠为主的地区可采取小号夹。诱饵可选择生花生米或向日葵种子。夹子晚放晨收,按捕获的鼠种数量和有效夹数计算捕获率。对捕获鼠记录鼠种、体重、体长、雌雄等指标。
2.防控重点对象及防治时期。对于我省的优势鼠种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巢鼠的防除,最佳防治时期为春季4月中下旬整地后至5月初播种前,秋季防治适期为9月下旬到10月下旬。
3.统一灭鼠技术。对于农田害鼠捕获率春季达3%、秋季达5%、农户捕获率达1%的田块或农舍,采取“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集资金、统一宣传培训、统一鼠药供应、统一配投毒饵”的方式,开展统一灭鼠。杀鼠剂可选用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如溴敌隆或溴鼠灵。饵料可选择小麦、大米(稻谷)、玉米碴为基饵配成毒饵,根据鼠密度范围采用一次性饱和投饵。鼠密度5%~10%区域,每亩投放毒饵100克~200克,鼠密度高的地区,宜酌情加大投饵量,具体的投饵量可按鼠密度值达到10%以上投200克计算。
4.毒饵站灭鼠技术。毒饵站是指鼠类能够自由进入取食而其他动物(如鸡、鸭、猫、狗、猪等)不能进入或取食,且能盛放毒饵的一种装置。农区灭鼠中推广应用的毒饵站种类较多,可选择当地取材方便的材料制作,主要类型有PVC管毒饵站、矿泉水瓶(或可乐等饮料瓶)毒饵站、花钵毒饵站、简瓦毒饵站、瓦筒毒饵站等。鼠密度在10%以下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1个;鼠密度在10%以上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2个。用铁丝将毒饵站固定于田埂或沟渠边。农舍每户投放毒饵站2个,重点放置在房前屋后、厨房、粮仓、畜禽圈等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用砖块等固定。每个毒饵站投放毒饵20克~30克,放置3天后,应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补充毒饵。毒饵站一般置放2个月~3个月,并回收重复使用。
三、加强监管
承担灭鼠任务的县、乡、村等各级政府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分工和工作目标,确定具体责任人,务必将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对水源地、学校附近等重要地区和重点农户,要有专人负责加强防范,严防投毒和误食。要在做好统一配饵、统一投饵工作指导的同时,重点抓好鼠药的保管、投放及投药期间残余毒饵和鼠尸的收集、处理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工作。重点做好儿童、智障人员、老人的监管以及牲畜、家禽的管理,严禁投药期间人员、畜禽与毒饵直接接触。对灭鼠后残余的鼠药及鼠尸要及时清理和深埋。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中毒救治管理机制,做好应急救治药剂维生素K1的储备和救助人员的培训,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
(来源:省植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