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民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农民生活> 正文

蓬莱:合作社圆了独臂老人“脱贫梦”

发布时间:2020-10-13 作者:佚名 来源: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合作社已经把地耕好了,这两天就能种花生了。”山东省蓬莱市北沟镇冶王村村民王永伦给村里的农机合作社打电话,不到半小时,农机手开着大型机械来到地里,三下五除二就把地翻耕好了。

  63岁的王永伦是蓬莱市北沟镇冶王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轻时的一次意外,让王永伦失去了左臂,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但加入合作社后,他把4.5亩地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利用农闲在村里工厂打工。

  “一个电话全搞定,实在是太方便了。去年收玉米的时候,就是用的合作社的机器。收完以后,合作社还用三轮车把玉米送到家门口,别的活儿一点儿不耽误。”王永伦说。

  冶王村是山东省定贫困村,全村有176户、481名村民。村里老龄化严重,58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40多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玉米、小麦等不少粮田荒废无人种,果园管理也较粗放。谁来种地,成为村子发展的大难题。

  为增加群众收入,改变贫困面貌,2017年,冶王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蓬莱市司令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全村102户入股16万元,村集体入股44万元,先后购置了拖拉机、玉米、花生联合收割机20余台套。

  “成为社员后,耕地价格每亩比市场价便宜10元到30元。打个电话就上门服务,老百姓不用像以前,一到农忙在地里追着收割机排队了。”冶王村党支部书记王锦田说,合作社创立之初就具有福利和保障性质,把村里的贫困户都纳入进来,一是解决他们日常生产的难题,二是给他们稳定的收入来源。

  去年合作社试种了20亩“烟薯25”,当地一家公司出资帮合作社建设了地瓜干加工车间,购置了自动化烘烤设备,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不到一个月就卖了1.5万斤。村里包括王永伦在内的几个贫困户都在车间上班。“合作社安排我做一些轻快活,一个月赚了3000多元,我很知足了。”

  王锦田说,农机合作社去年为村集体增加了3万元收入。烤地瓜干、苹果干、无花果干,还有富硒面粉,这些产品慢慢走俏,逐步为合作社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

  近年来,蓬莱市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农村党建“一号工程”来抓。市财政3年列支近4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14个涉农部门联合出台系列文件,保证合作社发展一路“绿灯”。目前全市已有204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占总村数的40.8%。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snyw/ncjg/nmfd/202005/t20200509_3095217.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网 zgnmw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全国健康产业调研中心 农业内参网 乡村振兴舆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