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合理调整和优化水产养殖区域布局。科学划定水产养殖区、禁养区、限养区,编制并发布水域滩涂规划,核发《水域滩涂规划登记证》,保护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
二是不断拓展水产养殖空间。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实现稳粮促渔、提质增效。发展大水面增养殖,扩大稻田养殖、规模养殖。西夏区现有稻渔空间11738亩,其中稻田养鱼8578亩,稻田养蟹2300亩,稻田养鸭860亩。
三是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提升水产品质量效益。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多养口感好、肌间刺少的品种,如叉尾鮰。发展易加工品种,逐步减少活鱼销售,发展易于网上销售的冷链半成品、快捷产品。池塘养殖通过增加“吊水”环节,净化土腥味,减少药残,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质量安全监测,加强执法,杜绝禁用药、停用药的使用。加强技术指导,遵守停药期,防止准用药超标,实施抗生素减药行动。
四是大力治理养殖尾水,减少养殖污染。推行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综合治理、底排污技术、IPRS(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减少养殖污染,今年完成旧池塘改造115亩。
五是加强疫病防控和用药指导。加快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推进水产种苗产地检疫,建立水产疫病防控队伍。实施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提升疫病监测能力及扑灭传染性疫病,做好病死鱼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合理用药,减少抗生素使用。规范使用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微生态制剂。推广使用草鱼四联疫苗,研发新药物。
六是推进水产养殖信息化、智能化。实时在线水质监控,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投饵,自动化控制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水产养殖信息化,改变渔业生产依靠经验的养殖模式,达到水质可测、自动增氧、按需投饵、鱼病可防、质量可追溯。